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

时间:2024-04-11 10:08:01
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(通用9篇)

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(通用9篇)

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,大家对事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,事迹是对先进集体、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。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(通用9篇)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1

李明富,麻双乡花潭村人,家庭人口5人,妻子患精神病在家协助家务,母亲80多岁,在家协助农活.养牛、鸡、鸭,大儿子在初中毕业后因精神障碍在家待业,小儿子在圩下中学就读。

虽然家庭遇到暂时困难,但是李明富不等不靠,自强自立,充分利用上级扶贫政策,种植7亩优质稻,增收3500元,养牛8头,增收2万元左右。农闲时还打零工,每月还有1000多元收入。

李明富妻子为乡村保洁员,工作认真负责,踏实肯干,得到大家一致好评。今年预计增收超过4.5万元,家庭收入实现稳步增长。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2

魏宣太,麻双乡里若村人,纯女户,女儿已出嫁,目前家中只有魏宣太和妻子张东妹,两位老人均已75岁高龄,2015年识别为贫困户。

魏宣太纳入贫困户后,没有产生“等靠要”思想,他和妻子张东妹在家发展了九亩左右的果园,种植柚子、脐橙、橘子,每天勤勤恳恳,细心打理果园,遇到要剪枝、施肥的时候,总是非常辛苦,但两位老人总是起早贪黑,辛苦劳作,在干活的时候自己鼓励自己,微笑面对生活,充满了正能量,2016年,依靠果园的生产收入,魏宣太顺利脱贫,虽然有党和国家政策帮扶,但脱贫离不开二老自身的努力。

2017、2018年,魏宣太的果园都获得了丰收,老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。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3

肖承资,麻双乡鹅坊村人,2015年识别为贫困户,多年困难让肖承资下定决心,响应党的号召一定要摆脱贫困。但是他转眼又犯了难,自己已经快70岁了,虽说身体还算健壮,但这个年纪跟着村里的青壮年出去打工也不太现实,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,肖承资转变思路决定在家发展产业,他深知在这有限的土地上要实现增产增收,只有靠自己的双手。

通过政府的扶贫技术培训学习蔬菜栽培技术、水稻种植技术、大力发展种养业,2016年种植蔬菜、水稻等8余亩、养殖鱼塘3亩,肉牛一头,在自身的努力和各级力量的帮扶下短短一年,蔬菜、水稻获得了大丰收,实现了脱贫梦!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4

赵忠余是石人镇永发村兴农屯村民,因患尿毒症、心脏病和高血压,治疗先后花去十几万元,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但赵忠宇是一个不认输、不服输的人。他发展家庭养殖、种植业,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。

2017年,赵忠余经过市场考察和分析,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,决心发展养猪业,但由于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,缺少养猪经验,疫病防控不到位,当年所养殖的母猪和育肥猪26头全部死亡,没有分文收益,连投入的本钱都赔进去了。但他毫不气馁,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,2018年赵忠余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,重新购进母猪和仔猪饲养。他又买来养猪方面的书籍,利用空闲时间专心学习,终于慢慢地掌握了生猪的养殖技术。为给猪添饲料,清扫猪舍,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猪棚转一圈,观察猪的生长情况、健康状况等,发现异常,及时诊断治疗。通过边学习、边实践,他终于全面掌握了全套养猪技术,养的猪很少生病,个个膘肥体壮,赵忠余走上了一条养殖致富路,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养殖示范户。

致富不忘乡亲,他无偿对本村和邻村贫困户传授养猪技术和经验,近3年来,他先后帮助12户贫困户发展养猪生产,使他们同样靠养猪摆脱了贫困。

养猪成功了,赵忠余并没满足,望着收成并不理想的耕地,决心再闯一闯,他利用养猪赢利,加大种植投入,遇到技术问题就找镇农技部门,去问、去学,最终他掌握了农药的药性及喷施技术,清楚了化肥的结构和功能,凭着韧劲和吃苦精神,经过一年的实践,他种植的玉米比同村其他农户亩产多300余斤。通过种植一方面解决了生猪饲料问题,又为家庭增添了一条增收渠道。

贫穷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人穷志短,从赵忠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,只要有坚强的意志,贫困户同样可以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。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5

彭有炎,寨坑村庙背组人,2016年因缺技术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
为了实现贫困户特别是缺技术贫困户的脱贫工作,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,积极整合多方资源,引进龙头企业,大力发展现代化、规模化设施农业,并多次组织了蔬菜种植培训会,彭有炎夫妻也是借着这场“春风”,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。

经过多次培训,彭有炎夫妻俩逐渐摸索出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方法,“像豆角,一定要施足底肥,开花后还要在追加2-3次肥。”彭有炎介绍着自己的种植心得,“同时打顶的时候要留4-5片叶子,方便侧蔓的生长,这样能提高豆角的产量。”

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再实践,目前彭有炎夫妻两人已经种植了4亩多蔬菜,由于悉心管理,品质优良,夫妻二人每次将菜带到圩上很快就能卖完,相比2017年,2018年的人均收入翻了一倍,生活也变得更好了。同时,彭有炎还希望自己能再多学习一些种菜的技术,提升自己种菜的水平,进一步扩大自己种菜的规模,打造出自己种的菜的品牌,争取早日把菜卖到“城里”去。

彭有炎激动的说:“现在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我们老百姓,不仅给我们免费培训,而且现在种菜还有钱补贴,我想只要我们一定要克服懒惰心理,努力的去干,就一定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。”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6

朱龙凤夫妇,寨里村石门组人,两个女儿上学,儿子脑瘫在家,家庭条件较清苦,于2014年初次识别为贫困户。2017年,丈夫黄绍华务工时摔倒造成腰椎、右跟骨骨折,家里的顶梁柱塌了,这个家庭再度风雨飘摇。面对多重艰难境遇,妻子朱龙凤一度对生活充满焦躁失望的情绪。

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,她自学技能增加收入。原本身为“弱女子”的她,积极学习技能,在短短的.几个月学会了家具打磨、安装、抛光、砂光等手艺,苦活累活难活抢着干,有时一天能单独组装50多套椅子,得到了家具厂业主的好评,增加了家庭收入,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!朱龙凤吃苦耐劳,白天家具厂上班,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是为瘫痪的儿子洗澡换衣,督促两个女儿完成学习。这一桩桩一件件,无不让左邻右舍竖起大拇指,称赞朱龙凤是一位“好媳妇”。

她乐于助人回报社会,热心待人,爱心如火,积极解决实际困难,想方设法帮助他人。2018年10月偶然听到寨里村蓝数英失业了数月,她主动联系询问,几经周折,帮助蓝数英联系到金福山家具厂务工。2018年12月,得知石窝组贫困户刘叶秀因与老板不和辞职,她又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帮助刘叶秀进入了张清江家具厂从事普工,实现了稳定增收,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
就是这样的一位坚强女子,用爱撑起危难的家,在帮扶干部的指引、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,重新激发对生活的信心,吃苦耐劳,勤劳脱贫。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,朱龙凤还不忘党恩,一片热心回馈社会,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脱贫道路上的其他人,宣扬着满满的正能量!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7

贫困户之所以会成为贫困户,除了因病因残因灾等特殊原因外,确实有部分人“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政府送小康”的情形,寨里村贫困户李明芳之前就有类似的心态。

在帮扶干部开展大走访的过程中,乡党委书记到李明芳家走访时发现他家生活场景极其脏乱差,整个房屋几乎没有一处落脚地是干净的,李明芳本人整日酗酒不劳动,正值青壮年的小儿子也不去上班,有一天过一天,一家人精神萎靡不振。乡党委书记看到这种情形,详细的询问了他家的情况,鼓励他一定要靠自己的劳动去改变生活状况,并交待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长和帮扶干部,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安排工作岗位,要克服困难去劳动。经过乡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多次上户做工作,和他拉家常、讲政策、谈未来,鼓励他振奋精神、自强自立。从协助并引导其做好家里的“五净一规范”开始,到安排他在村里做保洁员公益性岗位,并介绍他儿子到附近的家具厂务工,慢慢的,老李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。

明媚的阳光可以温暖冰冻的心灵,大家的关怀与付出也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效果。说实话,虽然李明芳答应了做保洁员,但开始大家都担心他会出工不出力,吃空饷。但没有想到,李明芳竟然真的戒掉了“喝早酒”的恶习,每天风雨无阻搞好责任区的环境卫生,儿子也主动去家具厂工作,家里收入也更加稳定,一家人也更加精神了。后来有一次,乡党委书记再去他家时,看到他家整洁的环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,跟他半开玩笑说以为走错了门,听到这个话,李明芳开心的笑了。

脱贫不仅要经济致富,更要精神面貌全面脱贫!如今的李明芳,正在用他的故事,激励着村里的其他贫困户。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8

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,他杜绝等靠要,自强不息,勤劳肯干,依托政府精准脱贫优惠政策支持,靠自己的灵活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,成为了村里脱贫致富的领头羊。

韦必响家是2014年脱贫户,是因家庭缺乏技术、缺劳力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,现在家庭人口8人,其中4个老人年迈无劳动力,2个小孩正在上学,家中一切生活开支只能靠韦必响两夫妇辛勤的劳作。他是一位憨厚朴实的年轻人,有着一股不服输、吃苦耐劳、肯学肯干的精神,虽然文化程度不高,却明事理,敢想敢做,有勇气创新,种天冬、西瓜、优质稻等农作物外,还在和平街开了一家电器销售店。他说:“做为年轻人,就应该敢想敢做,辛苦点怕什么,青春本就是拿来奋斗的,奋斗才有机会给老婆、孩子更好的生活!”

敢拼敢闯是当代年轻人朝气蓬勃的表现,但许多人是那种一时兴起,“间歇性踌躇满志,持续性混吃等死”类型,而韦必响在决定去做前,就会结合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去考虑发展,不随波逐流,他会想好该怎么走好这条选择了的路。韦必响发现自己对家用电器的销售、维修以及农耕机器非常感兴趣,并且现在农村生活好了,在农村也有市场,这是条出路。

万事开头难,不畏险阻。在缺少资金、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,韦必响依靠国家小额信贷五万块钱,找亲朋好友借钱,向对电器销售、维修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取经,最终筹到足够资金,学到了技术,打开了自己致富的门路。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小店开了起来,从此,韦必响的电器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在三联村无人不晓。村民们说道:“自从韦必响在和平街开了家用电器销售店,电器售后服务又好,他在村里口碑也好,人老实肯干,村民们对他都知根知底,售后服务随叫随到,和他买电器省事、质量有保障、安心”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韦必响在村里的口碑越来越好,钱包越来越厚,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

知恩图报,牺牲小我。得知三联村委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平常需要有人去管理、维护,但村民们都不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做服务大家的事,觉得浪费时间,韦必响自告奋勇,牺牲自己的时间,担起管理维护村集体项目的担子,对村集体项目中草药“天冬”、鱼塘养殖非常上心,天冬该什么时候打药、施肥、灌溉、除草,投喂鱼料等都事事关心,当成自己家的农作物去看待去打理,把村集体项目维护、打理得井然有序。村委干部们都说:“村集体经济项目就需要韦必响这样责任心强的维护人员,村委也很放心。

韦必响也想着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,自己生活好了也想带着村民们一起走上小康路。每年三联村都会种植有一定规模的西瓜,但是村民们没有成为一个组织,都是各家收好后散卖,这样的销售方式时常无法卖出西瓜,并且价格还低,年年都发愁西瓜收起来后没法卖出去。韦必响就琢磨着打算成立西瓜种植合作社,采用“合作社+农户+特色产品”的发展模式,为村民西瓜种植走出困境,为自己和乡亲们找出一条致富道路。

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”扶贫最重要是扶“志”与“智”,让贫困户从思想上脱贫,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能,发挥特长,有走上幸福路的底气。

  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9

“好日子等不来。现在政策好,我们只要肯吃苦,好好干,就一定可以脱贫致富!”在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刘华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又一次和村民分享了自己的养殖经验,激励大家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。

1971年,刘华平出生于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。该村地处赣西边陲的大山深处,是一个边远小山村。为养家糊口,自2003年起,刘华平带着妻儿到南昌务工,帮人养猪。2012年,刘华平的妻子干活时从山上摔下来,落下残疾,完全丧失劳动能力,生活不能自理。事发时,两个孩子年龄尚小,无奈之下,刘华平只能辞工回家照顾家人,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人艰难支撑,一度靠借米度日。2014年,刘华平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
面对困难,刘华平不气馁,不认命,积极寻找脱贫路子。2014年底,他利用自己在南昌打工学来的养殖技术,养了20多头小猪;2015年春又种了1亩多百合,次年卖百合赚了2万余元,一举脱贫。

脱贫只是起点,致富才是追求

2016年,经帮扶干部协调,刘华平获得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。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,用这笔贷款建了两个猪棚。可是当时行情不好,养猪并没有赚到钱。是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耐心开导与帮扶,让刘华平坚信成功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

2017年,帮扶干部刘煌涛借给刘华平3万元买猪饲料,年终又帮着他卖猪肉,助他摆脱了困境。刘华平一鼓作气,除了自繁自养70多头生猪,还养鸭600只、兔80只、鸡300只、珍珠鸡40多只及养鹅、蜜蜂等,并种了15亩果树。

2019年,仅生猪养殖一项,他就获利20多万元,卖鸡、鸭、鹅等获纯收入3万余元。

今年7月16日,刘华平在村组干部群众的帮助下,喜迁新居。

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起来

现在的刘华平是个大忙人,每天从早忙到晚,干劲十足,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,先后被万载县、白水乡评选为“脱贫之星”。为此,刘华平感到很光荣,也更有发展动力了,他想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起来,常年请村里的贫困户来帮工。刘华平坦言:“这样既可以让贫困户增加务工收入,又能让他们跟着学点技术。”

2019年,刘华平被聘为槽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员,先后多次受邀讲课,和乡亲们分享自己的养殖技术和脱贫致富故事。目前,刘华平带动5户贫困户养猪。

“贫困村要实现脱贫,勤劳致富的风气很重要。”槽岭村第一书记柳春根说,村里有一批像刘华平这样的致富带头人,贫困户就会跟着干起来,不再等靠要,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。

《贫困户致富事迹材料(通用9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